支教日记

当前您的位置: 英国立博 > 专题专栏 > 支教日记 > 正文

没有火的篝火晚会

发布时间:2025-05-07 浏览量:


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五一假期了,我们支教团组织大家一起去塔孜洪乡参加篝火晚会。

新疆的夜风刮得人脸生疼。我裹紧外套,看着工作人员第三次尝试点燃篝火。木柴堆得很高,柴油也浇了不少,但每次火柴刚凑近,"呼"的一声就被风吹灭了。

"算了算了,"留着络腮胡的哈萨克族大叔摆摆手,"今晚这风,神仙也点不着火。"

原本期待的篝火晚会还没开始就要结束了吗?我有些失落。不远处的舞台上,几个维吾尔族小朋友已经穿好了鲜艳的民族服装,正探头探脑地往这边张望。

音乐突然响了起来。不是想象中的乐器,而是一首欢快的流行歌曲。小朋友们像得到信号似的,立刻冲到舞台中央跳了起来。他们的舞步说不上整齐,但每个动作都充满活力,小辫子在空中甩来甩去。有个胖乎乎的小男孩跳得特别卖力,腰带都快甩掉了。

不知是谁先开始的,观众们开始围成一个大圈。起初大家只是站着拍手,有些拘谨。这时一位穿着艾德莱斯绸裙子的维吾尔族大姐走进圆圈中央,向我们伸出手:"来嘛,跳舞嘛!"

她的热情像一团看不见的火。先是几个年轻人加入,后来中年人也跟着动起来。我不会跳舞,只能笨拙地模仿前面人的动作。转圈时,我不小心踩到了后面人的脚,转身想道歉,却对上一张灿烂的笑脸:"没事儿,继续跳!"

风还在刮,但没人再在意了。圆圈越转越大,加入的人越来越多。有位拄拐杖的老爷爷站在外围,用拐杖打着节拍。小朋友们从舞台上跑下来,在人群里钻来钻去。我跳得满头大汗,眼镜片上全是雾气,却舍不得停下来。

音乐换了一首又一首,从流行歌曲到民族乐曲。哈萨克族大叔不知从哪里找来一个手鼓,有节奏地敲打着。月光下,几百个人组成的巨大圆圈像一条流动的河流,每个人的脸上都映着快乐的光。

跳累了,我们坐在地上休息。小朋友们表演起即兴节目,一个扎着满头小辫子的女孩唱起了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》,嗓音清亮得像是天山上的雪水。虽然听不懂歌词,但所有人都跟着节奏轻轻摇晃。

回住处的路上,我的腿酸得发抖,心里却暖烘烘的。抬头看,新疆的星空格外明亮,星星多得像要掉下来似的。我突然明白,有些温暖不需要火也能传递,有些快乐简单得只需要一个圆圈和一群愿意跳舞的人。

那晚虽然没有篝火,但我清楚地记得每个人眼中的火光。